top of page

中時專欄:丁學文》Tesla教給台灣的轉型之道

Updated: Aug 15, 2020

要說從2019年的美中貿易戰到2020年的Covid-19肆虐,最跌宕起伏的產業是什麼?汽車產業肯定當仁不讓!前有裕隆在台灣的力圖轉型求生,後有Tesla的起死回生,我始終認為傳統車企並非窮途末路,但黑天鵝確實讓天黑變得更早,Tesla的兵臨城下只是雪上加霜,這個世界迎來的確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關鍵時刻,轉型已經勢在必行,Tesla的轉敗為勝教給我們的絕非只是傳統車企的轉型啟示,更蘊含著整個台灣產業應該會且必須會的借力使力、有容乃大,以及資本運作的說故事能力。



《經濟學人》在4月底特別以〈Carmakers in Trouble〉(陷入麻煩的傳統車企)為題,點名 Ford和Volkswagen等汽車品牌已經淪為「恐龍企業」,因為它們不止固定開銷龐大,一季的經營成本可以燒掉幾百億美元,疫情爆發更是讓它們在紓困名單上名列前茅。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傳統車企會淪落至此?首先,今天的消費者已經大不相同,汽車不再是「地位象徵」的炫耀品,年輕一代因為都市交通擁擠,早已沒有動機去貸款買一台車;其次,傳統車企總喜歡彼此較勁、自以為是,以致敵人來襲時不但無法攜手面對「共享經濟」、「AI技術」的難題,更玩不過「最具破壞性」的新勢力造車的造勢手腕,徒讓自己陷入了「上一代」老古董的刻板印象。


再看2020上半年表現最「戲劇化」的Tesla,誰會想到1年前還處於風雨飄搖眾人看衰的它,隨著電池事業的獲利、上海廠的持續量產以及中國市場的向好,股價就這樣一路走高,6月10日它還一舉擊敗日本的Toyota,成了全球市值第一的汽車製造公司。市場上各種說法都有,有人說電動車的政策補貼功不可沒;有人說上海超級工廠的快速完工,讓Tesla的一輛車成本比美國低了65%最為關鍵;還有人說它的技術狠甩對手一條街,連《倫敦金融時報》都認為投資人將Tesla視為科技股才是最關鍵的原因。


我卻認為借力使力、有容乃大以及資本運作這套組合拳才是Elon Musk起死回生的關鍵所在,這一年他充分借用了中國的力。中國願意幫它,想當然爾是因為中國想引入Tesla養大自己國內的電動車供應鏈,但事實上,從中國到全球各地甚至敵人,早已都是Tesla的借力對象,透過解決別人的痛點,Tesla成功地壯大了自己。對敵人開放專利則讓Tesla把有容乃大做到了極致,為什麼開放專利?因為Tesla認為市場做大,對先行的Tesla會更有利;更多的人加入,即使不靠賣車賺錢,也有機會靠充電站與電池技術成功獲利。但真正重要的是,Tesla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資本運作道路。


很多人看不懂Tesla為什麼能在資本市場獲得如此高的關注。Tesla和傳統車企的資本運作截然不同,與傳統車廠的講求穩固、追求長線完全不一樣,Tesla的資本路線更像互聯網企業,以開放的姿態容納各方資本。照單全收的資本構成讓Tesla在不同的市場都能和各路資本綁定,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資本運作模式。Tesla給我們描述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未來,這正是資本市場的最愛,在科技獨角獸掌握資本市場話語權的今天,大家可以允許企業現在的頹廢,但不能允許企業未來的渺茫。資本在Tesla身上越瘋狂,越能說明電動汽車的美好未來,資本替大家宣告了一個汽車新資本模式的到來。


在互聯網的時代,人們對汽車概念的認識有了根本上的變化,電動化、智慧化、網聯化、共享化成了汽車技術的新核心,這些對傳統車企來說都是全新的東西。誰能將上述全新的東西說清楚講明白,誰就將獲得資本的青睞。如果從汽車製造層面表述,Tesla現在的市值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,但從另外的角度分析,Covid-19製造出來的游資早已讓金融市場與真實經濟脫鉤,全球資本市場現在什麼都不缺,就缺能夠追求的故事。很顯然地,在這個由電動車引領風騷的產業巨大革命中,誰能學會借力使力以及有容乃大,誰就能在下一個產業革命浪潮裡踏浪前行;誰擁有說故事的資本運作能力,誰就有機會備妥軍火、轉型成功。


source: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